本團12月19日舉辦實習音樂會交流活動,順利圓滿落幕。
本次實習音樂會全程近2小時,團員戰戰兢兢認真看待這次音樂會,讓人感到開心與期待。
A團演出多首耳熟能詳的曲目,首先以韓德爾的大協奏曲開場,韓德爾的兩套大協奏曲作品三和作品,各有六和十二首協奏曲,這些作品是巴洛克時代大協奏曲音樂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代表作,即使在柯瑞里、韋瓦第大協奏曲作品不再受歡迎的年代裡,韓德爾這些作品還是一直受到喜愛。Op.6的12首大協奏曲作於1739年,是韓德爾在一個月內寫完的,而目的也很簡單,只是為了在倫敦市內、郊外的公園、花園內演出而作。韓德爾的《Op.612首大協奏曲》被公認為與J.S.巴赫所作的《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並駕齊驅,譽為巴洛克時期最精美的協奏曲之一。在Op.6這套作品中,亨德爾流露出他個人內心世界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同時又借優美而明亮的旋律,將自己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美好向往與歌頌表達出來。
其次如下
滿山村色
滿山春色發表於1930年,正值台語歌謠由盛轉衰,是日治時期最後幾首的臺灣創作歌謠。1937年,中日爆發戰爭,為控制臺灣人民的思想殖民政府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下令禁止使用漢文,全力打壓臺灣文化,台灣歌謠發展頓時跌入谷底。日治時期的臺灣歌謠多採五聲音階宮調式,聽起來幽怨婉約,流露出濃厚鄉土氣息加上殖民時代的壓抑氣氛,使得台語歌曲,呈現獨特的悲鬱風格。而這首旋律輕快,詞意歡悅的「滿山春色」以當時的背景,算是極少數代表作。
望春風
該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亦為許多國家普遍認為是極具特色的「台灣調」。此首樂曲融合了古典旋律,有些配合著現任的流行與節奏,以演奏方式,呈現復古興味,重現台灣民謠時代那既樸質而又昇平的風采,帶來流行歌謠的新體驗,帶領聽眾進入台灣民謠不同風貌之曲風。台灣民謠的簡單節奏及旋律充分表現出在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台灣生活的人民,樂天純樸、勤儉、刻苦耐勞的精神。從社會型態至生活模式,無不在樂曲與歌詞中表露無遺。這些民謠在台灣文化與歷史傳承上有著重要的意涵。
莫札特KV.138
1771年底,莫札特結束一連串的旅行,自義大利返回薩爾茲堡。這是莫札特第二次拜訪義大利,之後,莫札特寫作了三首弦樂嬉遊曲,並於1772年年初陸續完成。這就是著名的弦樂嬉遊曲作品KV136、KV137和KV138。F大調嬉遊曲(KV138)和D大調嬉遊曲一樣,是以義大利風格的交響曲形式寫成。第一樂章以強弱對比鮮明的詼諧主題引領,而後在八分音符的伴奏上反覆副主題而去。第二樂章以感性的旋律構成,第一小提琴在其他弦樂伴奏下歌詠小夜曲風的徐緩樂音。第三樂章由明快的輪旋主題加上滑稽的插入句構成,在歡樂的樂聲中結束全曲。
桃花過渡
桃花過渡是源自於歌仔戲車鼓調,其旋律輕鬆、活潑,充滿愉悅逗趣的一首,民謠,內容是在講桃花姐渡河時碰上老不修的撐渡伯,兩人約定要唱歌互褒,若桃花姐贏了就可以免費渡河,而如果撐渡伯贏了,就可以娶桃花姐為妻,聰明的桃花姐與撐渡伯約定以月份為開頭,並且由撐渡伯先唱,我們都知道,月份有十二個月,自然是誰先唱先輸,笨撐渡伯偷雞不著蝕把米,最後落得免費送桃花姐渡河。
愛的禮讚
這首《愛的禮讚》(Salut d`Amour)就是艾爾加與卡若琳倆愛的最初見證,話說1888年,艾爾加與卡若琳訂婚前不久,他帶著她所寫的一闕詩篇「愛的優雅」去渡假,靈感一來,想到了一個旋律,於是就把它譜成《愛的禮讚》(Salut d`Amour),以回報這首愛妻甜蜜的告白。此曲的旋律相當優美動聽,也因而後來已不再是鋼琴小品的專利,紛紛改編成小提琴版與大提琴版,而當今許多演奏家在發行小曲集時,也絕對不會遺漏這首充滿愛意的耽美之作。
中場休息後由B團演出分享
台灣民謠:燒肉粽
張邱東松於1949年發表這首歌的詞曲,內容描述二戰後,百舉待發,經濟蕭條、通膨、失業率高的社會寫實,歌曲反應當時民間生活的困境,此曲是充滿濃濃台灣味的民謠。
春神來了變奏曲
兒歌《春神來了》曲調源自德國地區民歌,這首歌旋律幾乎傳遍世界各地。
妖精之舞
此曲為魔鬼提琴手帕格尼尼所創作,旋律動聽,曲式為ABA三段體。
Bach Suit for 2 violin
三首巴洛克時期小品,由音樂之父巴哈所創作的樂曲,樂曲曲風輕鬆、活潑。
最後由AB團演奏卡農享受在弦音裡順利圓滿落幕
「D大調卡農」是帕海貝爾流傳至今最為人所知的樂曲,也被認為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音樂形式受到限制的巴洛克時期,帕海貝爾卻能夠作出巧妙的變化,以不同的器樂,輪流演奏同樣的樂句,聽起來卻沒有重複之感,反而相當平順流暢,完美地呈現了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音樂概念──「和諧」的音色。
感謝曾與樂團合作指導的老師,長笛合作老師葉旻欣老師以及樂團首任指導瓔真老師和協助大提琴的姿惠老師紛紛傳來祝福。
感謝2015年A團指導劉威哲老師與B團陳紀軒老師,也感謝客席指導的黃紀惟老師以及安育瑭老師~有妳們真好。